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北京举行,部署了城市工作 7 个方面重点任务。值此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之际,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联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苏格兰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的Chinese Urban Governance and Common Challenges Workshop(“中国城市治理与共同挑战”学术研讨会)于2025 年 7 月 25 日至 26 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伦敦国王学院(KCL)、格拉斯哥大学、兰卡斯特大学、思克莱德大学、肯特大学、利物浦边山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哥本哈根大学,以及中国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全球多所知名高校的近 40 位师生,共同探讨中国城市治理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共同挑战。

本次研讨会共设置了 8 个专题讨论环节和 1 个主旨演讲环节。7 月 25 日上午,格拉斯哥大学苏格兰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凯尔德政治学讲席教授简·达克特(Jane Duckett),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俞可平,以及格拉斯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主任、教授阿里阿德涅・弗罗芒(Ariadne Vromen)依次发表开幕致辞。
在主旨演讲环节,俞可平院长主讲了“全球特大城市与人类发展——以中国为例”(Megacities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China)。俞院长指出,人类不仅是“政治动物”,更是“城市物种”,城市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在21世纪,城市的引领作用愈发凸显,而特大城市已成为人类发展最强大的引擎。他以中国为例,通过对近700个中国城市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HDI)数据分析,发现特大城市在居民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医疗保健和民主治理等多个维度都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强调特大城市应被视为人类发展研究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领域。
在专题研讨环节,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帕特里夏·托尔顿(Patricia Thornton),伦敦大学学院巴特利特规划学教授吴缚龙,伦敦国王学院全球事务学院亚历山德拉·库巴(Aleksandra Kuba)博士,格拉斯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简·达克特(Jane Duckett)、王华博士和霍莉·斯内普(Holly Snape),兰卡斯特大学法学院林欧博士、苏黎世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克里斯·米特尔施泰特(Chris Mittelstaedt)、哥本哈根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军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费海汀副教授、顾超助理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李岩助理教授等国内外学者围绕8个专题展开研讨。其中,专题 1“城市治理的创新与变革”就城市治理的创新与变革展开探讨,专题 2“城市治理、健康与医疗关怀”则聚焦城市治理中的健康与医疗关怀问题,专题 3“城市治理的宏观模式与认知”从宏观角度解析城市治理模式与认知,专题 4“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关注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此外,还包括“治理的技术与技艺”“治理与‘新就业群体’”“社会与治理”“治理与中国及世界”等专题。学者们在研讨中各抒己见,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我院与会教师在此次研讨会上发表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执行院长陈文教授以“民意速办:中国特大型城市如何回应每一位公民的诉求?”(Swift Response to Public Complaints: How Do China’s Megacities Meet the Needs of Every Citizen?)为题,探讨了“公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主要从民意表达与政府回应的互动视角,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对中国特大型城市的“民意速办”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特色的“回应型治理”是如何提升城市治理体系的回应性,怎样通过组织统筹加强民意整合,如何通过完善民意回应机制推动治理重心下移等议题。刘筱教授以“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治理创新机制研究——以深圳市为例”(Urban Governance Innov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Take Shenzhen City as an example)为题,探索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发现深圳城市治理体现在市政府向传统农村地区基层的延伸,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城市区域扩张、土地制度改革确保管辖权覆盖、政策创新重构基层治理模式等方式实现,提出新时代中国城市治理应注重城乡回馈及利益公平分配。冉冉研究员以“‘要养育好我们的孩子,得需要一座特大城市’?——深圳儿童友好型城市计划的案例研究”(It Takes a Megacity to Raise "Our Kids"?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s Child-Friendly City Initiative)为题,探讨特大城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关注儿童需求,分析该倡议在过去十年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指出超城市化等因素加剧社会不平等,呼吁将深圳重新构想为优先考虑教育等公平获取的全球城市。副院长谷志军教授以“从爆红到长红:城市品牌策略对网红城市的影响”(From Viral to Vital:The Impact of City Branding Strategies on Internet-Famous Cities)为题,聚焦网红城市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对 28 个中国网红城市的混合方法研究,发现公共政策和官方品牌建设有助于维持城市长期知名度,而公众参与和用户生成内容在城市最初的兴起中作用更关键,建议政府将旅游政策与既有城市标签战略性结合。袁方成教授以“为MEGA时代画像: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调查设计”(Mapping the MEGA Era: Glob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Megacity Governance)为题,他提出,随着21世纪全球城市化加速,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已成为全球经济、文化与政治活动的核心节点,其研究提出一套用以评估全球超大城市的治理效能的全面调查框架,重点应对由庞大人口规模、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多元社会文化及复杂基础设施网络所带来的治理挑战。郭靖助理教授以“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策略研究”(Study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egacitie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nd China's Strategies Mega-cities)为题,对特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指出中国特大城市在经济规模等方面与发达经济体特大城市存在差距,基于国际实践和情景模拟,估算出中心城区最佳人口规模等数据,展望了特大城市向高密度、大规模经济发展及空间结构向多中心和网络化演变的趋势。袁超副教授以“审美、秩序与微权力:广场‘景观’叙事的深圳观察”(Aesthetics, Social Order and Micro-power: Observations on the "spectacle" narrative in Shenzhen City)为题,以深圳公共广场为案例,结合拉康与福柯的理论,指出广场是公众易进入且被隐性要求参与的空间,提出景观设计者通过注意力机制规训个体,景观美学与微观权力、秩序构建紧密相关,既以可及性落实政策、塑造个体,又以不可及性促成 “整齐划一” 的秩序,其为理解景观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提供洞见,揭示了美学元素对公共空间及个体的调控与秩序构建作用。周红云特邀研究员以“中国城市治理中的社会参与”(Soci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Urban Governance)为题,以“模糊治理”的分析框架阐释了城市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参与实践和创新。
此次研讨会不仅促进了中外学者高质量学术交流,更促进双方达成长期合作共识。会后,双方就平台共建、教师互访、学生交换、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具体合作事宜。
附: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成立于 1451 年,是罗素大学集团成员。在 2025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 78 位,英国第 12 位,连续 5 年稳居全球前 100 、英国前 15 ,学术声誉得分 82.3(全球第 56 ),雇主声誉得分 78.6(全球第71),国际师生比例得分99.9(全球第14 )。其多个专业位居全球前列,如兽医学全球第 12 位、图书馆与信息管理全球第 14 位等。学校历史上诞生了 8 位诺贝尔奖得主,诸多知名校友如亚当・斯密、詹姆斯・瓦特等对世界发展影响深远。格拉斯哥大学凭借卓越学术实力、广泛国际合作及深厚历史底蕴,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持续发挥关键影响力。
初审 | 周莹
初审 | 袁超
复审 | 罗文婷
终审 | 谷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