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颁布实施满两周年之际,2025年10月10日至11日,“赛事驱动·湾区先行”无障碍行动网络研习营在深圳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研习营由深圳大学、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主办,深圳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等机构承办,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提供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关信平,深圳大学副校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主任李永华,著名政治学家、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俞可平等嘉宾致辞。60余位来自香港、澳门和内地高校、研究机构、残联系统以及残障服务组织的领导、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和学生代表参加了研习营,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多元落地机制等核心议题开展了热烈的研讨。

开幕式由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陈文主持。陈文院长指出,近年来政府管理学院始终将残障与无障碍研究置于学科发展的重要位置,持续加大经费投入,重点支持残障研究平台数据库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在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点培养方案中计划增设与残障管理与服务相关的方向,全面推动残障学科高质量发展。学院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中,也将社会组织管理、残障治理与无障碍政策等作为学科的研究特色,系统融入人才培养与科研布局,进一步夯实残障方向的高层次学术平台。无障碍研习营的举办正是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在欢迎辞上指出,无障碍建设是丈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时代先锋的应有之义。当赛事的激情与无障碍的温度碰撞,让人们看到了环境改变的火花,赛事像是一双有力的手,推开了无障碍事业发展的大门。深圳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自2020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无障碍环境研究和政策倡导。2025年5月研究基地发布了全国首个“无障碍城市指数”,并与广州悦尔公益基金会正在共同推进商场、公园、酒店等具体场景的无障碍环境测评。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关信平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重要标志。《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实施是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一个新的起点,真正推动我们社会无障碍环境建设还需大家共同努力。同时,关信平会长还对深圳大学残障事业发展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在致辞中介绍了深圳大学在无障碍环境研究方面的重点工作。他强调城市文明引领人类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减少人类生活的障碍,对人类而言,更少的障碍意味着更多的自由。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需要硬件投入,更需要软件建设,包括增强全社会无障碍环境意识、提升民众无障碍行动能力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世明在致辞中回顾了历届残运会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经验,指出体育赛事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紧密相连,要借大事、要事、赛事助推无障碍环境建设。他充分肯定深圳大学在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的特殊贡献,同时呼吁培育无障碍环境建设咨询管理新业态,为未来无障碍环境建设新机制新体系新方略探索可行路径,实现“融合无障碍,奋进向未来”的目标。
研习营的第一个议题是赛事驱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广东执委会场馆与信息化部副部长、广东省残联原二级巡视员郭伟分享了十五运会场馆无障碍建设方面的情况。他提到广东赛区88个场馆准备工作均已就绪,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技术引领、抓好设施建设、严格检查验收和注重同步建设等经验成为助推体育设施无障碍改造的重要办赛遗产。一加一残障公益集团合伙人、金盲杖自主生活品牌主理人杨青风分享了从2008年北京残奥会到现在无障碍理念变化。他指出无障碍设施应该是通用的而非专用的,残障者不仅是使用者,更是建设者;无障碍不仅带来便利,更重要的是带来独立、尊严和更多生活选择,让残障群体真正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一加一残障公益集团创始人、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解岩分享了从2007年上海特奥会、2008年北京残奥会到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的“三级跳”经历,他认为赛事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有没有”发展到“好不好”,人文建设成为新亮点,提出残障文化是“残障主体和助残并存”,强调以残障者为主体去影响和改变社会。圆桌研讨环节,珠海赛区执委会场馆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四级调研员成文锋分享了残特奥会场馆改造经验。她认为赛事驱动确实能推动无障碍建设,但关键在于各职能部门要发自内心地履行职责,而非仅靠残联推动。她指出无障碍建设“道阻且长”,需要全社会共识和持续努力,不能仅依赖赛事的临时推动。无障碍手语(广州)服务有限公司教学总监倪颖杰分享了在赛事手语翻译中的经验和困难。她指出手语翻译需要专业培训和24小时全方位服务,不同地区聋人手语如方言般存在差异,需要督导协助。她强调聋人需要信息平等,不仅是硬件设施,更要关注聋人的真实需求。
研习营的第二个议题是公益诉讼制度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由甘肃政法大学草珺教授主持。深圳市南山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孙伟介绍了检察公益诉讼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他指出,自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设施完善,加强与残联等部门协作配合,持续开展专项行动。未来将从横向协作、精准规范、汇集合力三方面推进,积小流以成江海,共同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无碍更有爱”。广东德纳律师事务所律师辛钧辉从律师和残障者双重身份视角分享无障碍维权经验。他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后,检察公益诉讼成为最强引擎,2024年案件增幅达165%。并呼吁建议构建多元共治格局,拓宽线索渠道,让检察公益诉讼发挥“先锋与后卫”作用,而非“包打全场”。圆桌研讨环节,深圳市盲人协会主席马景阳作为公益诉讼受益者和志愿者分享经验。他指出现阶段公益诉讼仍存在线索来源不足、检察院人力有限、行政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呼吁思考如何增加线索来源、扩大检察院办案体量、推动行政部门真正落实整改。甘肃政法大学草珺教授指出: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无障碍法治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出台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并推动执法落地,形成检察院、社会组织、专业律师良性互动的公益诉讼模式,值得从学理上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其他地区无障碍公益诉讼提供经验。无障碍法治实践在先,而学术研究则略显滞后,尤其是在无障碍公益诉讼中的“诉前程序效力”“主体适格性”“诉讼请求类型”等领域仍存在理论空白,期待更多学者和学术机构密切关注无障碍环境法治这个重大的全新议题。
研习营的第三个议题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证体系和场景评测,由研究基地副主任吴进进主持。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无障碍主管王桦分享了在无障碍环境认证方面的工作经验。他指出,认证作为一种第三方证明机制,已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特色在于有无障碍体验员的深度参与,使得认证过程既关注规范符合性,也重视实际使用的便捷性与人性化。目前,无障碍环境认证多集中于公共建筑领域,未来希望能进一步拓展至更多服务场景,推动无障碍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深入实践。中助协无障碍环境智库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崔德鑫分享了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展陈示范案例荣登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首度展览引发的轰动效应,彰显全过程标准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实践价值。他所在研究院成立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构建4+7全民友好标准体系,承担从策划到认证的全流程服务,且正筹建全龄友好无障碍实验室,作为标准制定验证平台,推动产学研转化。广州悦尔公益基金会产品项目部副总监张雯分享了“悦尔益见”无障碍公众测评项目经验。她介绍了项目用公众+专业协同模式,构建无障碍环境数据库,已完成深圳20余家商场、8座公园测评,生成结构化数据和攻略,并期待构建从测评到改造的完整闭环,推动公益成果向市场化转化。圆桌研讨中,湖南省长沙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会长、湖南省人大代表李丽分享了湖南两个全国首例无障碍环境认证项目经验。她指出当前认证存在设施导向思维、单一学科视角、静态认证模式等认知障碍。建议构建多学科协同平台,推行全周期认证模式,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通过示范案例形成市场激励,推动认证体系优化和高品质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基地助理教授陶霞飞提出四个关键问题:一是谁为测评认证买单,如何建立经费分担机制确保公信力和常态化。二是谁来主导测评,如何平衡专家与使用者参与,避免技术霸权。三是什么驱动改造,如何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各类主体投入改造成本。四是谁负责改造监管验收,能否建立闭环体系,将测评认证纳入工程验收强制条款。
研习营的第四个议题是探讨设置“无障碍咨询师”这一新型职业,由研究基地副研究员潘权骁主持。与会嘉宾围绕无障碍咨询师职业准入门槛、专业能力框架、职业素养与培训课程体系等议题进行了讨论。“轮椅上的半天”发起人吴浩波分享了在大学中推广和传播无障碍理念的经验,通过让健全人坐上轮椅来切身实地体验无障碍环境,提升残障文化认知。他强调要将这类活动扩展成为多元体验活动,推动无障碍咨询师职业化,消除社会层面的认知障碍。长沙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秘书长、长沙市政协委员葛鹏分享了无障碍咨询师实践经验。他认为无障碍咨询师应服务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个人四类对象,由专业人员、倡导者、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担任。圆桌研讨中,深圳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执行会长余冠彬分享了无障碍咨询师职业化实践。深圳政府基于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建立督导队制度,新督导证需经培训考试和实践培训获得,向职业化迈出重要一步。未来可通过招投标要求企业配备持证人员,与高校合作建立学术到实践的完整体系,最终形成专业人才梯队。研究基地助理教授陈永海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提出无障碍建设始终离不开政府部门,关键是公众注意力如何转化为政府注意力,分析政府参与动力三要素:责任、政绩、情感。他强调无障碍咨询师需尽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体系。
研习营的第五个议题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无障碍倡导队成立仪式,由研究基地副主任罗文恩主持。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代表熊仲琛分享“博爱无间”项目成果。团队调研了粤港澳大湾区13家博物馆,发现存在理念偏差、规范不完善、监督不健全、资金使用低效等问题。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为典型案例,团队进行两轮实地调研并制作无障碍痛点地图,发现卫生间门宽不够、台阶过多、缺乏坡道等具体问题。调研揭示了认知偏见、法律冲突和资金实效等三个层面的深层问题。调研分享会结束后,与会嘉宾与青少年无障碍倡导队代表成员共同合影,支持青少年积极参与无障碍倡导工作。
研习营的第六个议题是探讨遴选青少年无障碍创新金点子案例的具体路径,由解岩主持。周林刚教授介绍了遴选青少年无障碍创新案例的总体构想,强调了举办该项活动对于无障碍教育和倡导方面的重要意义。焦璨教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项目设计需考虑残障群体分类的多样性;二是对相关青少年进行无障碍群体心理特征和沟通方式培训;三是设立心理板块专门研究无障碍人士心理需求,关注身心一体的特点。罗文恩针对青少年公益助残提出四个核心问题:一是主办单位需具备专业性和公信力;二是需要根据年龄段做出专业划分;三是资金来源包括残联、基金会和公开募集;四是活动目的在于启蒙青少年理解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社会意义。北京市团校副研究员、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代恒猛认为无障碍建设过程中观念、法律、资金三个核心问题很重要。同时提出举办该项活动的三个关键:一是定位明确,通过大赛传递无障碍理念;二是载体形式设计,包括评审标准等核心机制;三是后续孵化培育,实现优秀项目持续成长。湘潭大学讲师唐斌斌分享了指导学生参赛经验,同时提出四点发展思路:一是注重专业部门或机构的引导;二是公益支持,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种子资金;三是市场机制,优秀产品进入政府采购;四是残健融合,鼓励混合组队体现融合理念。长沙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会长李丽提出三点想法:一是让青少年金点子成为金种子,通过遴选活动培养无障碍关爱理念和传播能力;二是提供成长沃土,长沙残联愿积极支持构建繁荣生态;三是形成可持续影响力,通过商业价值转化实现技术创新和深远社会影响。广州悦尔基金会合作发展部副主任廖剑君认为无障碍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新一代无障碍创造者,回应解决现实痛点并保持可持续性。她提出理念倡导的梦想先锋组、产品优化的融合创新组、商业转化的商业创变组三大分类设想,并建议提供课程学分、场景体验、赋能交流、技术转化孵化四方面支持。上海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匙逸然分享了自身的参赛经历,认为遴选活动应与残障者共建而非单纯为其服务,同时强调应扩大青少年年龄范围,初高中侧重意识培养和观念传播,大学研究生侧重实践创新,通过差异化赛制设置杜绝投机心理,确保真正优质项目获得专业资助。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大民生工程,亟需多部门、多行业的跨界合作、协同推进。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构建“平等、融合、共享”的社会环境,在周林刚教授的领读下,与会的专家学者、检察官、律师、无障碍督导、建筑设计师等共同签署并宣读了《无障碍行动者倡议书》,共同向全社会发出五点倡议,即以体育赛事驱动无障碍建设、以专业引领无障碍行动、以无障碍指数标准为抓手、以法治捍卫无障碍权益、以创新赋能无障碍美好前景。
编辑 | 曾梦妮
初审 | 罗文恩
复审 | 周林刚
终审 | 谷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