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在深圳大学丽湖校区成功举办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深圳‘20+8’产业政策工具箱的实践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聚焦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汇集了来自政府、学术界及企业界的知名专家与重量级嘉宾,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产业政策创新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助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以“20+8”产业政策助力新兴产业的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聚发展,加速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范例。
此次研讨会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精准产业政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政府与市场协同效力,强化我国在大国战略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深圳“20+8”产业政策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次研讨会正是为了探索如何有效提升政策工具的精准性和执行力,以助力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实践创新。
会议期间,来自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多位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围绕产业政策的挑战与机遇、政策工具的创新应用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刘利华在发言中强调,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刘利华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特别是在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减少对外依赖,构建自主可控的科技生态体系。他还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同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刘利华总结了深圳经济特区40 年来的经济成绩,提出了“跑出更多'深圳加速度'”、打造更多'深圳高质量'”的未来期许。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肖祖平在发言中强调,深圳“20+8”产业政策在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深化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圳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级分类推动,同时加强市区联动、聚焦重点产业,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肖祖平介绍了“20+8”产业集群2.0版本的主要特点,包括明确不同产业集群的战略重点和资源配置,针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集中全市力量推进,以超常规的支持力度确保产业集群的领先地位等。他指出,市区联动和精细化管理使各区能够聚焦两到三个重点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整体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肖祖平总结了在实施“20+8”政策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思路,提出将通过推动“20+8”产业政策的深入思考和创新发展,为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原中芯国际董事长、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围绕“人工智能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经多次起伏,近年来尤其是随着ChatGPT的出现,其发展速度迅猛,成为推动数字经济的重要力量。周子学强调,企业应抓住颠覆性创新的机遇,通过技术积累、产业协同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同时,他呼吁政府完善AI驱动的新兴产业的政策体系,包括制定新规范、法规、标准和实验场景,以支持无人机、无人船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他对高校和科研机构提出期望,鼓励他们具备科学家精神,开展前瞻性的新兴领域探索、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自主性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未来产业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华大集团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战略规划委员会主任梅永红在发言中,以生物经济的迅速崛起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生物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他指出,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引发产业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而当前生物技术的突破,尤其是在基因组测序技术方面的进展,使得生物经济成为未来重要的增长引擎。梅永红强调,颠覆性生物技术创新,例如干细胞技术、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正在重塑健康和制造业的未来。企业应抓住生物经济发展的机遇,在底层技术突破、产业生态建设及政策支持方面深入布局,以确保在未来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他呼吁进一步加大对生物科技底层技术的研发支持,构建包容性创新生态系统,并通过政策推动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促进生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郑文先以“建设鹏城自进化智能体”为主题,论述了人工智能“暴走”式的革新路径,明晰了深圳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战略意义。他提出,深圳应当通过全时全域场景开放,通过应用创新带动源头创新。郑文先展示了创新主体践行“20+8”产业政策的主动性。云天励飞通过“AI算法x芯片”技术平台,在消费级、企业级和城市级产品打造上取得突破,推动自进化城市智能体的建设,探索中国通用人工智能的“群体智能”式发展路径,由此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在发言中深入探讨了“新发展条件下产业政策工具的改革与创新”。他指出,产业政策应从传统的产能补贴和生产扶持转向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对创新活动和消费者需求的支持,以更高效地推动市场竞争与生产力提升。刘志彪强调,未来的产业政策应从挑选输家和赢家,转变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培育潜在竞争者,防止市场垄断,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他还呼吁,地方政府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应加强与中央的政策协调,确保产业政策精准有效地执行,以全面提升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对比了中美在金融支持科技产业发展上的差异。他指出,“强货币、强刺激和资本市场的高回报”,使得美国最先进的科技公司能够吸引到全球的资金和优秀的人才。肖耿认为,以金融进行风险管理的本质不是消灭风险,而是创造可控的风险。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地缘政治和技术革命的高度不确定,需要通过金融工具为企业有效分散风险。他建议为企业营造一个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环境,以实现创新突破,并强调耐心资本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原深圳市副市长唐杰深入解读了产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解读,搭建出产业政策有效性分析框架,并以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下的崛起为现实佐证。他指出,产业技术复杂性、关联带动效应及产业安全等多重因素对政府政策选择有显著影响。政府要提供创新发展的“免费的午餐”,放大“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累积效应,消除社会性的创新恐惧、产业扩散的恐惧,构造法治化、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创新环境。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秘书处(北京)秘书长,原国家科技部秘书长、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题做了主旨发言。他阐述了创新驱动下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社会现实,指出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已成为未来的发展大趋势,主动谋划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尤为迫切。张景安呼吁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建议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环境,借助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显著制度优势,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独具特色的创新生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深圳“20+8”产业政策在推动产业链升级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撑。深圳的产业政策有效结合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在稳步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动能,助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议内容涵盖了从政策设计到实施路径及效果评估,为“十五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和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在总结致辞中指出,深圳“20+8”产业政策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的政策支持和集中资源配置。政府需要保持“思危”心态,以国际视野、战略眼光积极培育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在缩小差距的过程中挖掘潜力,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并行发展。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巩固了深圳大学在公共政策学科建设和产业政策研究领域的成果积累,为深圳市下一阶段的产业政策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深圳大学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学术研究,推动政府与企业在政策实践中的协同创新,持续为深圳及全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排版 | 肖尧
编辑 | 夏霆
初审 | 韦毅
复审 | 白旻
终审 | 龚晓峰 谷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