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凤
- 副教授
- 邮箱:gqiufeng@163.com
高秋凤,女,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特聘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重点项目及教育部心理学项目主持人,中国心理学会学习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家庭教育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人力资源协会人才库专家,深圳市妇联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中青年心理教师导师。心理咨询师,对青少年手机成瘾、儿童友好发展、青少年厌学休学问题、青少年学习力、青少年成长性价值观、青少年情绪问题及常见青少年发展障碍问题的干预等均有独到精深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并有5000+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擅长儿童及青少年发展性问题(焦虑症、抑郁症、手机成瘾、多动症、抽动症、社交困难、学习困难等)心理咨询, 及围绕青少年成长的父母人格成长陪伴。《脱瘾而出:让孩子放下手机》畅销书作者,《管理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健康》副主编,《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于2022年获广东省一流课程奖,《积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慕课团队课程获国家级、省级精品视频课程奖,为各行业讲授了众多心理学课程,受到广泛欢迎。深圳电台都市频道“情感类节目”特约评论员;深圳市942电台、宝安105电台心理宣传嘉宾;腾讯成长守护平台青少年手机防沉迷心理咨询及教育宣传专家。
研究简介
对青少年手机成瘾、欺负行为、互联网使用偏好、青少年学习力、父母参与子女教育、儿童友好发展等有独到精深的研究,目前已经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 Addictive Behaviors, Computer & Education, Mindfulness, Biological Psychology, 心理科学,心理与行为研究,应用心理学,中国临床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开放教育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中国特殊教育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国内外SCI / SSCI/CSSCI等多个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1篇。同时,担任Computer Communication & Collaboration,Computers & Education,Media & Communication Studies 、《心理学报》等杂志的审稿人。《脱瘾而出:让孩子放下手机》畅销书作者,《管理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健康》副主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例如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级教改项目、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深圳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
第一,通过追踪法,质性访谈法,体验取样法,心理测量法,眼动技术及脑电技术等方法探讨青少年网瘾厌学问题的影响机制及预防干预机制。
第二,通过追踪法,基于家校合作的父母参与教育体验取样法,心理测量法,眼动技术及脑电技术等方法探讨儿童友好发展、儿童及青少年学业表现及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干预机制。
研究生博士生招生要求:
欢迎怀揣学术梦想的你投送简历,老师时刻在线等你来信(gqf_psy@szu.edu.cn)。
首先,如果你志在成为一名出色的研究生,博士生,扎实的学术功底积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深耕更是离不开稳固的理论根基。咱们课题组有着独一无二的良好氛围,师友间互助友爱,学术讨论与指导都会以周为单位稳定推荐,在这里,你别怕你没有考研能力,搞不懂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及数据,这些能力都可以在一次次组会一个个主题研究的推进中,在老生带新生中,在搭建的各种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中可以潜移默化的生成。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习得社会学、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及实务技能,你还可以结合心理学的学科背景深化你的研究和实务干预能力。同时,课题组专注于青少年社会心理行为相关研究,尤其在青少年网瘾厌学问题、情绪问题、欺凌行为问题等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加入我们,你能够直接深入剖析海量且珍贵的一手研究资料,快速开启你的写作与数据分析技能特训之旅。有些同学担心自己数据分析零基础、写作技巧青涩怎么办?别慌!我们坚信:起点或许落后于人,但成长的加速度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在量上投入和积累,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我们秉持“乌龟爬行”的稳定投入和螺旋式成长的进步曲线,并相信持续的坚持,可以给我们带来终身“复利的喜悦”。
其次,着眼于未来成为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相关专业从业者的你,实践经验的沉淀不可或缺。本课题组高度重视实践落地,若你对剖析青少年心理困境、挖掘青少年网瘾厌学问题、青少年学习力、情绪问题等背后的深层诱因兴致勃勃,若你渴望将所学用于助力青少年挣脱心理泥沼、走向健康成长之路,那你可算是找对地方了!课题组将为你精心打造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站式成长平台,提供充足的一线实践机会,让你在真实案例中磨砺技艺。总而言之,无论你是想要潜心钻研学术、发表高含金量论文的,继续读博深造,还是热衷于实务工作,掌握专业应用实践技能,来我们课题组就都算来对了地方。
热烈欢迎你来投递简历,期待优秀的你成为我们的一员!
为响应党中央鼓励高校老师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以助力化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们对日益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相关政策号召,本课题组基于长期深耕青少年常见社会心理困境的研究成果,及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相关科研项目的主持经验,由此研发出了如下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的社会应用实践项目,以为社会大众解决学校、家庭、机构及个人现实困境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及技能支持。
网瘾厌学休学问题相关项目简介如下:
(1)青少年手机成瘾的预防及干预版权讲师培训项目——《脱瘾而出 爱上学习》
本项目组基于科研、临床实践以及对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培训经验,在专业版权课程研发机构的合作共创下,依托畅销书《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书籍研发出了一套题为《脱瘾而出 爱上学习》的青少年手机成瘾的预防及干预版权讲师课程。配套工具包如下:
1) 讲师版权PPT
2) 讲师版权课程手册
3) 说课视频
4) 学员手册
(2)网瘾厌学指导师培训项目
为了助力国家解决对网瘾厌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本项目组基于科研成果和5000+的青少年网瘾、厌学、休学问题解决的临床实践经验,基于自主研发的网瘾厌学沉迷路径图及网瘾厌学干预模型图,打造出了一套“网瘾厌学指导师”理论及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及督导体系。配套工具包如下:
1)《网瘾厌学指导师理论及实践技能手册》
2)《网瘾厌学指导师理论及实践技能系列视频》
3)由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参与的督导体系(可提供督导时长及学习时长证明)
(3)21天《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公益读书会项目
为满足广大家长对孩子网瘾厌学问题解决的需要,我们基于科普畅销书《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及配套的《脱瘾而出践行手册》,通过21天每天早晨共读半小时公益读书会的形式,由社会工作及心理学专业老师带领大家掌握孩子手机健康使用及管理的科学知识,并带领大家练习核心技能(例如专注力提升技能、带着觉察手机自主管理技能;共情回应技能等)。期望更多家长能掌握科学管理孩子手机使用及提升学习力的办法,预防孩子的网瘾厌学问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家庭、社会及国家的安全稳固及健康发展出一份力。配套工具包:
(1)《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书籍,人大出版社
(2)《脱瘾而出家长践行手册》,人大出版社
(4)网瘾厌学等青少年实践类项目科研合作
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机构开展网瘾、厌学、多动、情绪、人际问题等青少年心理健康类项目,儿童友好发展项目提供理论架构指导、课题申请指导、数据采集与分析服务。欢迎合作共建,为解决国家亟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起筑基加瓦。
以上项目联系人:杨老师,13713911078
主持科研项目:
1. 2024.09-2027.1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课题(24BSH172),我国儿童健康发展友好环境指标体系搭建研究,主持,在研;
2. 2023.01-2024.1,中国优生优育协会2023年度行业调研课题(2023K011),创新儿童养育多元开放环境研究,主持,在研;
3. 2022.02-2023.02,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成果培养课题:青少年手机成瘾的预防及干预,主持,在研;
4. 2022.08-2024.08,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科研项目(2022WTSCX096),手机文化影响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主持,在研;
5. 2021.08-2023.08,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SZ2021B029),深圳青少年手机依赖的预防及干预机制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主持,在研
6. 2018.08-2021.12,深圳大学第八批MOOC建设课程,《恋爱心理学》MOOC建设课程项目,主持,在研;
7. 2022.12-2023.12,深圳大学第二批党建工作精品项目:心心向荣智慧党建品牌模式探索研究,主持,在研;
8. 2016.06-2021.1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16BSH089),手机依赖对青少年认知加工及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及管理对策研究,主持,结项;
9. 2015.09-2020.0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5YJC190002),汉语阅读理解困难儿童的认知加工特点及三种干预方案,主持,结项;
10. 2015.12-2017.12,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ybzz15007),中小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主持,结项;
11. 2016-2018,广东省教育改革规划项目:“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课程体验比较——以积极心理学为例,主持,结项;
12. 2016-2017,深圳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6004),“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课程体验比较——以积极心理学为例,主持,结项;
13. 2012-2015,深圳大学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网络成瘾认知加工特点和脑认知功能损害的ERP研究,主持,结项;
14. 2012,深圳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实验促进教学——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系统网络平台的开发及应用,主持,结项;
15. 2012,深圳大学教务处项目:深圳大学教学项目重点课题“以研究促学习——认知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主持,结项;
16.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2015):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结项,排名第二;
17.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015-2017):青年学生对网络传播的集群事件情景表象的生成、演化和表达,结项,排名第二。
发表学术论文
英文文章-部分代表作
1.Sun, R., Li, W., Lu, S., Gao, Q*. (2023).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and smartphone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social anxiety and loneliness. Digital Health, 9, 1-11. (SSCI Q1 , IF=4.4)
2.Deng, X., Chen, K., Chen, X., Zhang, L., Lin, M., Li, X., & Gao, Q* (2023). Parental Involvement Affects Parent-adolescents Brain-to-brain Synchrony When Experiencing Different Emotions Together: An EEG-based hypers-canning study.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14-734. (SSCI Q2, IF=3)
3.Gao, Q*., Tang, W., Yang, Y., & Fu, E. (2023). Children'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s of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Heliyon, 9(10). (SCI Q2, IF=4.1)
4.Gao, Q., Sun, R., Li, B., Xiang, K., Zheng, M., Fu, E., & Kong, F. (2022). How different levels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relate to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1-11.(SSCI Q3, IF=2.118)
5.Gao, Q*., Lu, S., Sun, R., Zheng, H., & Ouyang, Z. (2022).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depressive symptom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indfulnes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13.(SSCI Q1, IF=4.135)
6.Gao, Q., Zheng, H., Sun, R., & Lu, S. (2022).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peer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Addictive Behaviors, 129, 107260.(SSCI Q1, IF=4.591)
7.Sun, R., Gao, Q*., & Xiang, Y. (2022). Perceived Parental Monitoring of Smartphones and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Mediating Roles of Self-Efficacy and Self-Control.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SSCI Q1, IF=6.135)
8.Deng, X., Chen, X., Zhang, L., Gao, Q., Li, X., & An, S. (2022). Adolescent social anxiety undermines adolescent-parent interbrain synchrony during emotional processing: A hyperscanning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22(3), 100329.(SSCI Q1, IF=5.9)
9.Deng, X., Lin, M., Zhang, L., Li, X., & Gao, Q*. (2022). Relations between family cohesion and adolescent-parent’s neural synchrony in response to emotional stimulations. 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SSCI Q1, IF=3.95)(DOI10.1186/s12993-022-00197-1)
10.Lei, Y., Liu, J., Wang, X., Deng, Z., & Gao, Q*. (2022). Trait Mindfulness and Physical Health among Chinese Middle-Older Adul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23), 16088. (SSCI Q1, IF=4.614)
11.Deng, X. *, Chen, X., Zhang, L., Gao, Q., Li, X., & An, S. (2022, Online Publication). Adolescent social anxiety undermines adolescent- parent interbrain synchrony during emotional processing: A hyperscanning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SSCI Q1)
12.Deng, X. , Gao, Q*. , Hu, L. , Zhang, L. , & Bu, X. . (2021). Differences in reward sensitivity between high and low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adolescents: an ERP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18), 9603.(SSCI Q1, IF=4.614)
13.Kong, F., Liu, G., Gao, Q., & Deng, J. (2021). From early to late adolescence: Effect of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on depression of adolescents.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SSCI, Q3,ISSN: 0143-0343; )
14.Fu, E., Gao, Q*., Wei, C., Chen, Q., & Liu, Y. Understanding student simultaneous smartphone use in learning setting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SSCI, Q1,IF=2.126)ISSN 0266-4909 (DOI:10.1111/jcal.12471)
15.Sun, R., Gao, Q*., Xiang, Y., Chen, T., Liu, T., & Chen, Q. (2020).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eer relationship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May. (SSCI, Q1,IF=1.521)ISSN 0190-7409(DOI:10.1016/j.childyouth)
中文论文-部分代表作
1. 高秋凤,李晓东,郑静萍,陈亚萍,曾牧山. 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的听觉注意偏向:来自追随作业的证据. 应用心理学,2015, 21(1): 60-67.(CSSCI 核心)
2. 高秋凤,李晓东.中小学生对欺负行为的理解.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93-95(CSSCI核心)
3. 高秋凤,李晓东.以实验促进教学——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274-276.(CSSCI 核心)
4. 高秋凤,陈敏茹,曾劼. 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对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校园心理,2014,12(1):7-9.
5. 何立国,高秋凤.ASL-D6眼动仪刺激呈现与数据收集的功能扩展研究。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39(3)26-28
6. 何立国,高秋凤.基于E-Prime的眼动实验视觉刺激呈现:数据的同步收集.实验室科学,2011,14(6):81-84
7. 李晓东,高秋凤.目标取向与社会认知冲突调节的关系.心理科学,2009,32(4):865-868(毕业论文,CSSCI核心)
8. 李晓东,高秋凤. 中小学教师对欺负的界定及对三种欺负类型的认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3):166-170.(CSSCI核心)
9. 李晓东,陈怡,高秋凤. 流浪儿童的性格与行为特点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6-130. (CSSCI核心)
10. 高秋凤,徐健,朱秋霞,刘萍.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使用动机及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考试周刊.2007,32
专著
1. 高秋凤. 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主编)
2. 王晓钧,高秋凤,张玮. 管理心理学(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副主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3. 王晓钧,郭田友,高秋凤.大学生心理学健康.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副主编)
4. 王晓钧,曹蓉,路红.管理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参编第4、6、8章
5. 李晓东.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参编2, 6章
主要讲授《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等本科生课程。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深圳大学丽湖校区守正楼B座
电话:0755-26536114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