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鹏城群学研讨会昨日在深圳大学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以“数智浪潮下的社会学嬗变与社会工作创新”为主题,汇聚全国近百位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及《社会学研究》《社会》《中国青年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辑刊》等9家核心期刊的学术编辑参会,共探数智时代社会发展新路径,为社会学、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之道注入智力动能。

开幕式上,深圳大学副校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华教授首先致辞感谢了各位领导专家对深圳大学会议的支持与贡献,并强调了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成就及未来展望。本次会议通过主论坛主旨演讲、八场平行论坛专题研讨的形式,围绕数智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主论坛上,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创院院长胡荣教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文化内化与价值需要》。胡荣教授聚焦“文化内化与价值需要”,界定价值需要为个体内化价值观以实现精神秩序与道德良心平衡的内在渴求,区别于实用需要;指出完整世界观文化需具备认知框架、行为准则、意义赋予三重属性,通过认知重构、情感锚定、行为固化递进机制实现完全内化,强调仅完全内化的文化可成为行动动机,还结合不同内化群体提出针对性培育策略,揭示文化与价值需要的共生关系及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进行了《数智社会与社会学知识范式的转型发展》的主旨演讲。文军教授聚焦数智社会下社会学知识范式转型,数智社会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呈智能闭环特征,指出其使知识生产转向海量数据、相关性关系与相对模糊性,推动社会学研究实现认知、治理、主体形态三重转向,提出人工智能社会学需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革新,直面国内研究理论滞后等问题,强调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回应时代挑战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学会原副会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二级教授雷洪分享了《社会工作实(服)务行动的“不确定性 ”——社会学理论视角的讨论》。雷洪教授指出社会工作服务行动的“不确定性”,从社会行动与互动视角,指出服务中存在情景定义差异、代沟障碍、索引性短缺、非同一世界四类核心不确定性,结合理论依据与实例分析其对需求评估、服务过程及效果评估的影响,并非否定社工理论与能力,而是为推动学科理论研究及学生专业服务能力培养提供反思与探讨方向。
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梁玉成教授进行《数字智能社会转型的社会学思考》演讲。梁玉成教授提出数智时代人机协同社会,AI 已发展至多级别(含自主决策的 Agentic AI),人机智能在信息处理、感知、推理等维度差异显著,传统 “事物 + 人类 + 神” 本体论需更新为 “事物 + Agentic AI + 人类 + 神” 框架,Agentic AI 成为新社会主体,其融合人机信息与时间维度,使人机协同在效率与公平上具超越传统社会的可能,未来治理需聚焦该主体研究。
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能教授分享了《数智时代社会工作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刘能教授围绕数智时代社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指出数智社会数据海量非结构化、集中化且伴生隐私泄露、算法操纵等问题,再剖析数智技术与社会工作的四重关系(替代、工具、新服务对象、合作),进而提出新机遇为新增服务对象与合作者、技术提升效能,新挑战则是需提升新领域认知与数据素养,且需坚守社会工作人际艺术、情感互动等核心特质。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刘精明教授进行了《费孝通人的生物性思想对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学的启示》演讲。刘精明教授教授围绕费孝通人的生物性思想及其对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学的启示展开,梳理费孝通早年学术立场的四相双重变换及 “从实求知” 风格,阐述其生物性思想的发展脉络与 “三界合一” 系统演化论,提出以关系为原点的社会行动模型,指出该思想可为 AI 时代社会学提供系统演化论支撑与科学方法融合路径,为学科发展指引新方向,助力理解人类发展与社会运行机制。
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山东社会科学院李善峰研究员做主题《中国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性》演讲。李善峰研究员以梁漱溟邹平乡村建设实验为案例,探讨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指出实验融合儒学 “伦理情谊” 传统与西方 “团体组织、科学技术”,提出重建社会结构、发展合作社经济、依托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治理方案,试图跳出传统与现代对立模式;虽因战乱终止,但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本土路径,其挖掘乡村内生力量、平衡传统与现代的思路,对当下乡村治理仍具借鉴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研究员做《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分层重构》主题演讲。李骏研究员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分层重构,指出 AI 引发劳动技能分界线第三次变动,数字技能成为新分界,推动社会分层秩序重构;AI 时代社会不平等存在产生新不平等、削减既有不平等、复制不平等体系三种可能,且呈现人机复杂分层图景;其最终走向取决于资本 — 社会 — 国家三方力量平衡,国家制度政策起关键作用,中国需以社会主义应对社会变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陈友华教授分享了《AI赋能社会工作:流程再造与管理重构》。陈友华教授围绕 AI 赋能社会工作的流程再造与管理重构,针对经济下行下社工机构的生存困境,提出借助 AI 实现智能信息采集、RPA 自动化、风险预测等流程优化路径,推动管理模式从人工主导转向人机协同、线下服务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等转变,同时指出数据隐私、数字鸿沟等挑战,给出实施路线与政策支持建议,强调 AI 并非替代社工,而是解放人力、放大专业价值,坚守 “以人为本” 核心。
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范明林教授进行《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和行动研究》演讲。范明林教授以上海某禁毒社会组织艺术治疗项目为例,探讨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与行动研究,以经验学习和反思性实践为理论基础,强调行动研究 “行动与研究结合、实用关怀、民主合作” 等特点及五阶段实施流程,反思西方表达性艺术治疗模式的本土化适配性,构建贴合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本土服务模式,为社工实务提供实践参考与知识创新方向。
下午,活动同时设置了八场平行分论坛,分别以数字治理与平台社会、社会工作与服务创新、基层治理与城市创新、健康老龄与家庭发展为主题,与会学者们进行了集中探讨。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在深圳大学指导下,由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主办,深圳市社会学学会协办。该研讨会作为深圳大学社会学系“鹏城群学”品牌系列活动之一,将与鹏城群学讲坛、鹏城群学青年学术沙龙等一道,为深圳社会学、社会工作发展打造专家学者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排版 | 刘伟瑞
初审 | 张翎
复审 | 池上新
终审 | 谷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