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下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和机制保障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深圳大学丽湖校区守正楼B203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和暨南大学等高校的多位知名专家组成评议组。专家组成员包括曹海军教授、韩志明教授、陆军教授、李磊教授、彭勃教授、唐亚林教授和颜昌武教授,会议推选彭勃教授任专家组组长。该项目由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陈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韩福国教授、黄正东教授出席会议;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曾宪聚教授主持开题论证会。
曾宪聚主任代表深圳大学向与会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顺利立项和开题表示祝贺。他指出,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本项目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曾宪聚主任强调,深圳大学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城市发展领域相关的学科交叉,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期致力于城市发展、基层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此次项目立项将进一步凝聚多学科研究力量,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深大力量。
陈文教授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汇报,系统阐述了项目的总体思路、理论框架与研究路径。报告提出以“3G三维分析框架”(基础动能Genesis—转变路径Grid—发展目标Goal)为理论工具,并构建了“资源禀赋源动力—新兴产业驱动力—人力资本吸引力—政策制度保障力—智慧治理支撑力”的“五维动能模型”,旨在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机制设计方案。
评议环节中,专家们围绕研究意义、内容设计、技术路线与创新价值展开了深入讨论。唐亚林教授指出,本课题在“动能—路径—目标”的框架下有完整的研究结构,建议进一步强化城市类型学分析,从功能、要素和共同体视角深化内涵研究,并结合大中小城市的尺度划分,突出城市群与城乡一体化的比较研究。陆军教授建议进一步廓清“城市发展方式”的内涵与外延,加强国际比较分析,聚焦超大、特大城市的抽样代表性,并在方法上引入复杂性与非线性模拟,以提升研究的解释力。曹海军教授强调应关注区域差异与不同类型城市的治理特征,建议在研究中引入“发展政治学”视角,关注特殊类型城市的政治功能与社会结构,同时将治理投入和发展服务纳入分析维度。韩志明教授提出,应从体系化、阶段化的角度阐释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强化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学理回应,并深入揭示中国大国城市治理的不平衡性与独特逻辑,讲好中国城市发展的故事。李磊教授认为,研究应进一步凸显理论内涵、实践路径与机制保障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特征,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与阶段性规律。颜昌武教授建议在五维模型中强化要素间的逻辑衔接,厘清不同子课题间的关联机制,增强框架的解释力与理论贡献度。彭勃教授指出,需在概念界定上明确城市发展方式的内涵与特征,从理念、制度、路径与目标四个方面展开系统分析,分类研究核心引领型、区域枢纽型、生态宜居型及县镇型城市的发展问题,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讲述城市发展的中国故事。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题重要、思路清晰、方法科学,提出的理论框架具备原创性和前瞻性,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启示。课题组研究基础扎实,团队结构合理,具备开展后续研究的充分条件。经评议组集体讨论,一致同意本课题顺利通过开题论证。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深圳大学在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研究领域的迈出坚实一步,为推动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贡献了深大社科力量。

编辑 | 曾梦妮
初审 | 李兆升
复审 | 冯秀成
终审 | 谷志军